德化制陶的原料,有优质白埴(俗称白粘土)和黑埴(俗称乌牯土),均可单独配制。明、清以来,浔中乐陶村生产酒瓮、水缸等大容量陶器,为增强可塑性,采用白埴与黑埴配制,或用不同地方的白埴配制。
一、陶料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科委与上涌紫砂厂成功研制紫砂,其原料为紫砂士矿。春美部分紫砂矿可单独配制,杨梅、霞碧、三班等的紫砂矿需与其他地方的矿土配制才能生产紫砂。
90年代,三班、城关等地大批量生产红陶,其原料均以当地红壤土配制而成。
二、陶釉料
德化自古以来用草灰、杉叶灰、松叶灰、山芒灰,加卜红土石后进行配制。新中国成立后,粗陶器的生产量较少,釉料配制沿用旧方法。
红陶的釉料,各有关厂家均有自己研制的釉料配方,以精选红壤土矿与化工原料进行配制。
三、瓷土料
历史上,德化用单方瓷土生产瓷器。唐代,泗滨瓷民取白泥岐(观音岐)瓷土制瓷。美湖上田墓林窑取金竹坑瓷土制瓷。宋、元时期,泗滨、瑶台(宝美)、后所、乐陶等窑场仍使用白泥岐的瓷土、瓷石矿生产高白度瓷器。明清和民国时期,使用观音岐的瓷土和兔仔山(又名坂仔)的瓷土和瓷石,以土箕计量进行配制。葛坑、杨梅、上涌、盖德、赤水、水口等窑场就近取瓷土、采瓷石配制瓷土料。
新中国成立后,瓷器原料配制沿用旧方法。1958年,德化瓷厂成立化验室,到各矿点取样化验,测出二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含量。然后根据各矿点瓷土、瓷石的化学成分进行配制。60年代后,德化陶瓷原料配制更科学、更规范。
四、瓷釉配料
新中国成立前,德化窑的瓷釉采用低温瓷石、石灰、谷壳灰配制。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沿用传统方法。1956年,开始用长石代替石灰,石英代替谷壳灰。20世纪80年代后,以长石、滑石、白云石、石英、高岭土等为原料,与硼酸盐、碳酸盐等化工原料进行配制,个别厂家利用少量的破瓷片,加上化工原料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