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因形状似龙而得名,俗称蛇目窑。其窑依山势斜坡砌筑,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3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代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日(节),窑头6目,高1.2~1.7米,长l.1~1.7米,节宽1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节),高l.85~2.5米,长l.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节),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0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0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捎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容最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事故少,操作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