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
“绞胎”是创烧于唐代的一个陶瓷品种,它的出现应是借鉴天然石纹或生活中的一些不同颜色的东西交融而出现不同颜色变化而得来的。所谓“绞胎”,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搓捏、拉胚,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就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编席,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然后经施透明釉焙烧便成。有的玻璃釉有一定的颜色,所以又有绿釉绞胎、黄釉绞胎等品种。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