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素有"陶都"美誉,有着7000年的制陶史。宜兴紫砂更是一绝,它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在数百年的薪火相传中,紫砂壶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宜兴紫砂在原料、成型工艺、装饰、使用茶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智慧和创造性,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工艺体系,它所体现的工艺流程和独特风格具有不可替代性,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观。2005年12月31日,来自中国江南古城宜兴的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人们并没有奔走相告,更没有额手相庆。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在轮回的花光水影中,在绵延的阳羡咏唱里,紫砂艺人心传手到,风生水起,取一块风霜历练的紫砂土,围起那天人合一的融洽;火光土色,写意人间,那紫砂壶,说不尽风风雅雅,读不完细细微微,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传人,总是用他们手里的一把土,来感恩这个世界。
是日常器具也是高雅艺术,是乡居用品也是架上珍玩。紫砂的风流是一种道骨仙风,不为物役,不为情牵,自成名士之态。砂是平凡的而紫是神秘的。这是浪漫的颜色,也是深沉内敛的颜色,它的高贵是无言而宽博的。紫砂是砂土中的微服帝王,它的朴素是另一种排场。
当年雨后春笋般的紫砂学徒,如今已经修竹成林、亭亭如盖。季益顺、徐达明、曹亚麟、吕俊杰、范伟群……说起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眼前出现的是一把把风格各异的茶壶,在被五色土撑起的每一个明媚的天空里,流淌着他们投身紫砂的动人传奇,如果你仔细谛听,那么,你便会在那一把把古典而时尚的紫砂壶里,感受到一个个斑斓丰沛的艺术世界。
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这,就是季益顺壶艺作品给我们的莫大享受。品读徐达明的壶艺作品,常常让我们感到,那壶上既有江南士人的恬淡通透,又有壶艺世家一丝不苟的经典传承,蒋小彦擅长制作粗犷宏伟的壶器。粗颗粒的紫砂土,到了他的手里,常常变幻出阳刚威猛、力拔九鼎的力量。陈国良的光素器作品,最讲究一个"简"字。简中自有腴肌,而非简陋单薄,简中自有神韵,罗集世间精华。《天涯共此时》,是曹亚麟的代表作之一。诗意的怀想,意韵悠然而架构独特。纵与横,直与曲,虚与实、明与暗、方与圆,骨与肉,点与面,起伏交错,组合成旋律感极强的块面,器型有古人的根脉,雄浑华滋;气息却是现代的,凝聚着曹亚麟修行多年的结晶。代表作《渔舟唱晚》的意境里,有文人士子的精神归宿,有紫砂艺人的巧夺天工;那些泥绘、嵌泥、浮雕、贴塑的工艺,在储集泉手里,已经融会贯通,变成寻常意义上的笔墨,变成传达心声的才情。唐朝霞则愿意给壶友们献上一瓣心香。她的《感恩》《笑雪》,《合欢》《美人肩》等作品,既有女性的柔婉、细腻,又不乏刚性力度。
就紫砂壶而言,最终决定品位的,在于制壶人那与生俱来的气度,心有多高,艺有多远。一个成功的壶手,总是以典雅的文心,娴熟的工艺,心手合一,到达理想的化境。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自勉与写照。有一天,当我们看到紫砂艺人那一把把磨烂的椅子,才明白,几十年的青春年华与岁月沧桑的积累才铸就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在一把把沉默寡言的紫砂壶里,凝聚着一个紫砂艺人的生命体验和智慧造化。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紫砂英才成长起来,用自己的阅历、智慧和才华传承陶艺精华,弘扬紫砂文化,宜兴紫砂必将新品迭出,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