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古称荆邑。秦代属会稽郡,后改称阳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被封为阳羡侯,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仍改为阳羡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属吴郡。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改属吴兴郡。西晋太安二年(303)至永嘉四年(310),阳羡周处长于周三兴义兵,晋王朝为表彰其功,置义兴郡,属扬州,下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其中阳羡、国山、临津三县由原阳羡县分设。南朝宋泰始四年(468),义兴郡属南徐州。隋代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唐武德二年(619),改义兴县为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二县。武德七年(624),改鹅州名南兴州,次年复为义兴县。唐乾元二年(759),义兴县一度改属润州,次年复属常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为宜兴县。南宋德二年(1276),改为南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仍改为宜兴县。次年升为宜兴府,属常州路。至元二十年复为宜兴县,二十一年又升为府。元代元贞元年(1295),改为宜兴州,仍属常州路。明初改为宜兴县,属常州府。清初因袭明制。清雍正四年(1726),析宜兴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属常州。宣统三年(1911)宜兴、荆溪二县改属镇常通海道。民国元年(1912),撤销荆溪县,并入宜兴县。1949年4月,宜兴解放后属苏南行政公署武进行政区,同年6月改属常州专区。1953年属苏州专区,1956年改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宜兴属无锡市。
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宜兴陶瓷博物馆建于一九七八年,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琉璃瓦大厦,依山傍坡、气势恢宏,在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中,独树一帜。馆区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展厅三千多平方米。四周绿荫环抱,花木扶疏,辅之以曲水小桥,亭榭茶座,琉璃灯柱,景色幽雅宜人。馆内藏品极富,陈列着万余件陶瓷精品,分布于古陶、名人名作、紫砂、均陶、青瓷、精陶、美彩陶、工业陶、艺术陶瓷、世界陶瓷、国内兄弟产区陶瓷等16个展厅,堪称世界陶瓷艺术宝库。
坐落在丁蜀镇蜀山南麓,又称“东坡祠堂”,亦称“蜀山书院”。原为苏东坡买田讲学处。明天顺年间工部侍郎沈晖请县令重建。清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兵交战中东坡书院被毁,光绪十七年捐资重建,书院屋宇共4进5开间,总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1983年,丁蜀镇政府和县政府对书院进行维修,并建碑屋1间,陈列历代碑刻9方。1983年6月,东坡书院被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蜀镇蜀山古南街是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全长约200多米,房舍基本上是老式楼房建筑,街宽2米左右,全为石板路铺设,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徜徉其间,大有发思古之幽情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