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产区特色 > 醴陵 > 醴陵瓷器的工艺

醴陵瓷器的工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6-24

醴陵瓷业的发展脱离不开瓷器的基本生产工艺,这与其他产瓷区并无明显区别,都是选泥、成坯、利坯、装饰、烧成几大工序。主要是釉下五彩具有独特的工艺过程。此外,其他一些工艺也在某些方面表现特性。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对醴陵瓷器业甚至中国陶瓷发展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第一所近现代瓷业教育学校“湖南瓷业学堂”和中国第一家以近现代工业方式制瓷的“湖南瓷业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瓷业走向新的纪元。

陶瓷美术界论论及醴陵瓷,主要是指釉下五彩,而谈及釉下五彩,则必然提及“湖南瓷业公司”。这是醴陵瓷特色的沿革,釉下五彩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其他事物一样,离不开时代背景赋予的使命和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两大因素。当时外国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其陶瓷颜料的进步,他们以先进工艺制造的大量低成本“洋瓷”向中国倾销,造成了中国传统瓷业的危机。中国的民族产业面对洋瓷的强烈冲击,必然要设法奋起自强。“湖南瓷业公司”成立当初的指导思想,绝不是墨守成规地沿袭旧制,去生产那些已经趋向衰落的产品。创新和改良共举,是公司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外货之输入,为中国收回利权”。

釉下五彩工艺

瓷器的装饰工艺中,釉下彩的优点是明显的。玻璃质的釉面坚硬耐磨,而且无毒,耐腐蚀,能够有效地保护釉层下面的彩绘不受损伤。由于表层釉面熔点高达1200℃-1300℃,所以要求釉层下的彩绘材料也必须是适应高温颜料对烧制要求过于苛刻,在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之前,高温釉下颜色是不可能丰富的。因此,中国传统釉下彩瓷器就只能是维持原有的状态,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就是为什么“长沙窑”创烧釉下彩绘以后一千年多年,只有青花和釉里红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为此,人们千方百计地在瓷器造型上、绘画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以这些手段来弥补釉下颜色单调不足。当这些手段达到顶峰之后,人们还是要设法追求丰富的色彩效果,以便将精美的绘画作品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工艺手段应运而生,以传统低温彩料的工艺条件装饰在瓷釉外面。这极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色彩,尽量地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长沙窑釉

下彩中的褐、绿色以及青花、釉里红等所有传统釉下高温料都是直接从各种矿物中制取而来,是自然形成的原生矿物,所以称为天然颜料。将这些颜料描绘在素坯上,然后施表层釉,再入窑一次烧成。天然颜料就在烧成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而呈现色彩。也就是说,泥坯烧成瓷胎,天然颜料经化学反应呈现色彩,表层釉浆熔成玻璃质釉面,这些工艺在烧成阶段同时完成。因此,诸多因素都要统一符合烧成就条件,才有可能制成产品。但是各种金属化合物的呈色温度差别很大,所以不可能将多种金属化合物都直接绘制在瓷器上去同步完成呈色工艺。

长沙窑的褐、绿彩和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品种,同时稳定呈现两种或三种颜色尚且困难,要求更多金属同步呈色的工艺难度之高简直令人不能想象。

“湖南瓷业公司”在日本引进的制瓷成套设备,其中有些就是专门用于制造釉料和颜料的。在日本技师协助配合下,很快就制造出适合用于釉下的高温颜料。虽然当初只有玛瑙红、海碧、草绿、艳黑、褐色五种。但以此并不算十分丰富的颜料,用于釉下彩绘工艺,在当时也足够令世人耳目一新。

现在的釉下五彩工艺,在原来三烧制基础上改成了两烧制,节省了一次入窑成本,但仍然无法避免先低温而后高温的状况,这是工艺自身的要求。因为施彩时,特别是分水工艺要求瓷坯有适宜的吸水性,高温烧成后的瓷坯吸水率极低,无法满足分水工艺要求,所以即使是两烧制釉下五彩的成品率仍然低于釉上彩。

两烧制省去了原先的第二次入窑,原先的第二次入窑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少去勾勒的墨线和颜料中掺入的调和剂杂质。省去第二次入窑的原理是用原先的第三次入窑替代了第二次入窑的功能,当升温达800℃左右时,釉料尚未熔化,釉料下的墨线等杂质却已经开始气化了,它们可以从釉料颗粒间的缝隙中析出,并不会被封闭在釉层下面,杂质气化后,继续升温至1370℃以上,表面的釉料和颜料中的熔剂及瓷坯发生熔融,流平固结后产生平整光亮的表面。

分水工艺

釉下五彩的手工施彩,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彩绘时的笔法进行皴、擦、点、染及平涂完成施彩,这与在宣纸上绘画使用颜料有相同性。另一种是分水,需要先勾勒号类似工笔的白描的墨线,然后在墨线框内施入含大量水分的颜料。颜料液体施上时呈现水滴状,有时水滴的高度在瓷坯上凸出几毫米,以达到色彩所需的饱和度要求,颜料液体自身并不具备如此之高的表面张力,所以就需要有边框像围水坝的功能一样,协助维持较高的凸出颜料液面。因而墨线勾出的边框除了绘画结构功能外还应具备围水的功能,这就要求墨汁中含有水溶性较低的物质,既可防止墨线在瓷坯上发生渗晕又可协助围水。

皮印墨线

在瓷坯上勾勒墨线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手工将墨线直接描绘在瓷坯上,就像工笔画的白描一样。另一种是用一定弹性的橡胶刻出凸纹线条,蘸墨后在瓷坯上印盖出墨线。以此代替手工描摹,然后进行手工分水,这样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工效,适合批量生产需要。

贴花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发展迅速,研制出釉下贴花工艺。将花纸贴于瓷坯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称为涂水贴花,是用笔将清水涂在装饰部位,花纸贴上后,再用毛刷整平,然后揭下表纸,表面皮纸揭下后,画面便脱留在坯体上,最后施釉入窑烧成。贴花工艺操作简便,画面统一,适于大批量生产。高质量的贴花工艺可以与手绘效果非常接近。

金水制备

在陶瓷上使用黄金作为装饰的工艺始于唐代,是用漆将金箔贴于瓷面,瓷器显得富丽堂皇。以后采用泥金。描金工艺,特别是清代的光彩,更是大量采用描金装饰,将金粉用大蒜汁等胶质汁调成泥金,通过手绘将金描在画面上,再经焙烧后固结。

模具成型

对于形状复杂的产品和部分美术瓷,成批生产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模具,称为“模印成型法”,产品成为“模型器”。

陶瓷使用模具成型的历史悠久,新时期时代就开始采用局部内模,以保持器型的规整。商代出现陶范,除了用于青铜器制造外也用于陶瓷成型,纹饰较为细致,唐代长沙窑使用陶模甚多,不仅保持了纹饰的规整统一而且提高了产量。

醴陵清代土瓷生产也使用模具,生产盅、羹等产品,是用高火泥素烧而成,俗称土模。

模型根据产品设计造型要求,有的简单有的复杂。简单的产品一般用两块合模,而复杂的需要数块组合才能成型。

用模具生产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将瓷泥片放入模具中,用手将泥片压紧,使之紧贴模具,半干时取出即已依模成型。对于简单的产品,两片模泥片相互粘扣起来就能成器。形状复杂的需要多片模泥片组合后就会留下多出缝隙,为了加强组合力,常常需要在接缝处另外再贴上一些小泥片,加强片贴在器物里边,以便不影响外表的美观。

另一种成型工艺是注浆。注浆工艺分为实心注浆和空心注浆。实心注浆工艺由阴、阳两块模具互相依形叠套组合,泥浆经加压注入,提高坯体密度,又称为双面吸浆成型。这种方式适合于生产中羹、鱼盘等产品。

空心注浆又分为两种工艺。一种是灌注空心注浆,将泥浆直接注入单面空腔模具内,待石膏模具吸浆到一定厚度时,将多余泥浆倒出,黏附在石膏模上的泥浆逐渐硬化后卸模而成坯。这适合生产罐、瓶、壶等空心器。

另一种是离心注浆,上世纪70年代,普通空心注浆改进为离心注浆。将泥浆注入石膏模,石膏模旋转起来后,模内泥浆在离心力作用下压下模壁,石膏模吸附泥浆达到一定厚度,倒出多余泥浆,卸模后形成泥坯。离心注浆比普通灌入注浆泥坯质地更为致密。

分享到:

分享到:

商周时期就有瓷器出现


我国商周时期便有瓷器出现,一般来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商周...更多>>

陶瓷名家CERAMIC COMMON SENSE

陶瓷名家毕德芳


毕德芳: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女,原籍安徽省歙县,1946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一陶瓷美术世家。其祖父毕伯涛为...更多>>

陶瓷名家周国桢


周国桢,教授。现代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理事)。1931年生,湖南安仁县人。先...更多>>

陶瓷常识CERAMIC COMMON SENSE

正确清洗陶瓷餐具的方法


陶瓷餐具上残剩的食物倒入垃圾或废弃物桶后,用水冲一下,使餐具上的食物残渣得到较好的清除。餐具洗涤剂必须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