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产区特色 > 潮州 > 潮州瓷器历史考古

潮州瓷器历史考古

作者:盼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7-29

据考古调查,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始于唐代。

1954年,文博工作者在潮州市南北郊区,调查清理了唐代窑址4处窑灶35座,其中南郊洪厝埠3座,竹园墩5座;北郊窑上埔26座、北堤头1座。从这四处唐代窑址出土的遗物有日用青瓷、建筑材料和窑具匣钵3大类。日用青瓷胎质呈灰色或灰白色,胎坯较厚,火侯不高,质地较为粗松。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酱褐釉3种,青黄釉数量较多,青釉较少,釉面一般均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建筑材料有砖、瓦当、板瓦、筒瓦4种。

唐代潮州窑烧制的青瓷碗分两类,一类敞口圆饼足平底,或矮圈足,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另一类四花瓣口连着四条凸起直线伸向碗内底,玉壁形足或矮圈足,施满釉,足底有用泥丸垫烧留下的露胎痕迹,通常有火石红现象。这类碗造型美观、釉色晶莹,且有口径达30厘米左右的大器,其中一件潮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完整的四花瓣口大碗,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誉为“唐代潮州窑的代表作”,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藏品。

潮州北郊窑上埔唐代窑址出土的一件青釉点褐彩直口平底盆,应是潮州彩瓷的鼻祖。浙江越窑、瓯窑和江西洪州窑晋代青瓷点褐彩技艺对唐代潮州窑点褐彩装饰,应有启迪作用。北郊北堤头唐代窑灶中出土的16件圆筒形凸边平底匣钵,说明唐代潮州窑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以免产品器表被烟尘所污染,这种装烧技术当时在广东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1981年,在泰国曾出土唐代潮州窑生产的青釉四花瓣口碗,因此,可以说唐代潮州窑开了潮州瓷器出口外销的先河。

唐代潮州窑中至今尚未发现绝对年代的实物资料,但根据窑址出土的青釉平底碗、青釉平底碟、青釉四系罐与潮州笔架山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纪年墓和韶关唐代张九龄“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纪年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对比近似;莲花瓣瓦当也与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基本相同,故唐代潮州窑的相对年代应在公元679年至741年之间,换言之,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距今约一千三百年。

1922年,潮州城西羊皮岗曾出土过4件释迦牟尼塑像,塑像底座的四面都刻有铭文,一件为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两件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一件为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施舍人为刘扶及其家属,4件铭文中都明确地刻着“潮州水东中窑甲”等字,最后又都有匠人“周明”的署名。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精美的青白釉浮雕莲瓣炉。这5件瓷器当年被挖战壕的国民党军队挖出来后卖给古董商,被带出香港,解放后,中国政府重金将其购回,现分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均为国家珍贵一级文物藏品,一直被视为研究北宋潮州窑的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1955年首次来潮州笔架山窑调查时,发现窑址中出土青白瓷浮雕莲瓣炉残片数片,初步证实了水东窑的所在地和莲瓣炉的产地即潮州笔架山窑,因其地处韩江东岸,故北宋时称“水东窑”。后来,1972年在笔架山发掘窑址中出土刻有“周明”二字的塑像底座残片1块;1980年又在笔架山8号窑发掘出土“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刻款的塑像底座,从而为“水东窑”即笔架山窑找到了有力物证。

分享到:

分享到:

商周时期就有瓷器出现


我国商周时期便有瓷器出现,一般来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商周...更多>>

陶瓷名家CERAMIC COMMON SENSE

陶瓷名家毕德芳


毕德芳: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女,原籍安徽省歙县,1946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一陶瓷美术世家。其祖父毕伯涛为...更多>>

陶瓷名家周国桢


周国桢,教授。现代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理事)。1931年生,湖南安仁县人。先...更多>>

陶瓷常识CERAMIC COMMON SENSE

正确清洗陶瓷餐具的方法


陶瓷餐具上残剩的食物倒入垃圾或废弃物桶后,用水冲一下,使餐具上的食物残渣得到较好的清除。餐具洗涤剂必须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