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自宋代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
德化瓷器中的青白瓷
宋、元时代,德化窑烧制的青白瓷,坯料洁白纯净,铁、钛元素含量少,以高温还原烧成。产品淡青显白,胎体薄而坚致,釉层较薄,晶茕润泽。瓷器品种以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瓶等。器物造型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装饰以刻划和模印并重。刻划盛行卷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花、牡丹等图案。模印图案丰富多彩,纹样有花草、蜂、鱼等,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装饰华丽。南宋时代,器物品种增多,造型上有明显变化,装饰上出现了压印的菊花瓣纹。元代,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度较高。装饰上大量使用器外模印堆贴方法,以瘦长的莲花瓣和缠枝卷草为盛行,还有蝶、花、飞凤等。德化当代青白瓷产品胎釉白中泛青,晶莹明亮,温润如玉。
德化瓷器之骨质瓷
1982年后,德化部分窑厂先后以磷酸钙作熔剂配以高岭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研制生产骨质瓷。白度一般可达80度以上,具有釉面光亮平滑,瓷质轻等优点。
德化瓷器青瓷系列
德化于唐代始制青瓷。制作时,坯体上施含有铁成分的釉,还原气氛烧成,由于铁的呈色作用呈现青色。德化美湖唐代墓林古窑址的器物青瓷小碗、小碟碎片为手拉坯制作,旋削痕迹明显,胎质较粗糙,足底无釉,器物内外釉色呈青灰、泛黄绿。北宋时代,德化青瓷胎质呈白色,略带灰、黄,胎质坚致,釉面光亮,胎釉结合紧密。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宋代开始烧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鼎盛。清至民国,德化生产的白瓷多数装饰为彩瓷。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研制生产的建白瓷可与明代“猪油白”相媲美,建白瓷系列还有莹玉红、玉白瓷、珠白瓷、冻玉瓷等(因各窑采用的原料所含成分及烧成制度不尽一致,产品各具特色而分别命名)。高白瓷釉面晶莹,胎釉洁净无瑕,具有现代气息。瓷质白度接近高白瓷的还有骨质瓷。德化白瓷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
中国白
明代,德化瓷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瓷质致密、滑腻如脂,整体晶莹剔透的新瓷种,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被视为珍品而竞相购藏,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白”。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构成和完全形成烧成制度,在烧成制度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明代德化白瓷珍品,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或称象牙瓷。
猪油白:明代德化白瓷珍品,其釉质莹厚细腻,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
孩儿红:德化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稀。
高白瓷
南宋时代,德化家春岭(三班桥内)、太平宫(丁墘梅墘山)等窑场制出白度较高的白瓷。1956年,德化开始研制高白瓷。研制组采用金竹坑高岭土、观音岐优质瓷石、仙游长石等原料反复试制。于1958年研制成功。产品以高温还原烧成,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雪白,胎釉一体,经国家轻工业部测定白度为88.8度。1959年“十一”,选用高白瓷材料制作浮雕建兰杯茶具等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礼品瓷。高白瓷材料用于生产各种高级日用瓷、高档艺术瓷。以其制作的薄胎产品,半透明性好,高雅美观。
建白瓷
1960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研究所陶瓷研究室决定研制明代名瓷“猪油白”。研制期间逢国家困难时期而几度中断,直至1965年终于获得成功,命名为建白瓷。建白瓷经氧化焰烧成,产品质如脂玉,色调柔美。由于瓷质较软,大件与平面产品易变形。初期仅应用于雕塑艺术瓷和花瓶、香炉等陈设瓷与文具、酒具、茶具等小型实用瓷,1975年,改进配方并建成专用电热隧道窑.成功批量生产建白瓷高级中、西餐具。先后为国家创制多批礼品瓷和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专用瓷,1984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