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陶瓷历史 > 战国陶器 > 战国陶器

战国陶器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6-21

战国陶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质灰陶,只有少数的釜类炊器为夹砂陶。常见的陶器有做炊器的釜和甑,盛放食物的罐、壶、瓮和饮食用的碗、豆、杯等。

泥制灰陶多用轮制成型,也有用模制或手制的,如瓮等大件都用泥条盘筑法做器身,然后粘底。战国时期大型陶器的烧制成功,为秦代高大的陶俑、陶马等高质量的陶器的烧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制生产工具不多,有纺轮和制陶用的拍子、印模等。陶塑品也不多,考古发现有鱼、鸭、马头和虎等造型。

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一些贵族大墓自战国早、中期起,逐渐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促使陶礼器迅速发展,并把铜器制造工艺如磨光、暗花、线刻等装饰手法也用到了陶器的生产制造上。

1、战国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种类不多,基本都是瓮、坛、罐、盂等类的贮盛器,其中以罐的式样为最多。

印纹硬陶坚固耐用,但质地粗糙,不适宜做饮食器皿,所以,极大多数的印纹硬陶是用来做容器用的。

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器则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所以都制成碗、盘一类的饮食器皿,也有模仿铜礼器形制烧制的鼎、钟等器物,造型具有独特的风格。碗和酒盅等器物,都取直线条的圆筒体形式,高矮适中,口部细薄,给人以轻巧的感觉。仿青铜器形式的鼎式样较多,有一种鼎直口浅腹,口沿的一端装一个兽面,与此相对称的一面饰兽尾,兽首高昂,兽尾相应,造型独特。纹饰取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原始瓷器的造型和装饰风格,或多或少地显示了吴越文化的一个侧面。

自商代到战国的一千多年间,我国原始瓷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器,胎质细腻,铁和钛的含量较低,外施青釉,已非常接近瓷器。

2、建筑用陶。

建筑用陶的大量生产,是战国陶瓷业的另一重大成就。砖是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品种较多,多数发明于战国。但在当时,砖主要用来铺地或砌壁面,人们似乎还不知道用它来筑墙。铺地砖可分两类:一类是小型的薄砖,呈正方形或矩形,通称为方砖或长方砖,都用模压成形,外饰花纹。另一类是大型的空心砖,砖长一米有余,为长方形的条石状,内部空,每边砖壁厚二至三厘米。空心砖大而稳重,坚硬而结实,平整美观,在当时的建筑物中常用于铺筑台阶,以增添端庄雄伟的气氛。空心砖承受的压力与实心物体相同,用空心砖代替实心砖,既可节省原料,又减轻了砖本身的重量,是一项重要的创造。砖外印饰的花纹因砖的产地不同而各有所异。比如,郑州一带的砖多印米格纹,而秦都咸阳宫殿所用的砖,有回纹、菱形纹、龙纹和凤纹等。

自西周出现的瓦,至战国时制瓦业已相当发达,板瓦、筒瓦、瓦当和瓦钉大量生产。瓦的表面一般都印有纹饰。筒瓦外表普遍饰有绳纹,唯有燕下都宫殿所用的筒瓦印有三角纹和蝉纹。瓦当纹饰丰富,以卷云纹为主,间有少量的兽面纹。

陶井和陶水管的烧制是战国时代建筑用陶方面的又一成就。陶井一般是由尺寸相等、直壁圆筒形的陶井圈叠置而成。井的建筑方法是:先挖一个比井略大的圆筒形土坑,然后把井圈一节重叠一节地放入井坑内,一直叠到井口为止。陶井圈的创造,使一些土质不好或流沙地区同样可以打井,对解决人们饮用水和灌溉水的困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先民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

分享到:

分享到:

商周时期就有瓷器出现


我国商周时期便有瓷器出现,一般来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商周...更多>>

陶瓷名家CERAMIC COMMON SENSE

陶瓷名家毕德芳


毕德芳: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女,原籍安徽省歙县,1946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一陶瓷美术世家。其祖父毕伯涛为...更多>>

陶瓷名家周国桢


周国桢,教授。现代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理事)。1931年生,湖南安仁县人。先...更多>>

陶瓷常识CERAMIC COMMON SENSE

正确清洗陶瓷餐具的方法


陶瓷餐具上残剩的食物倒入垃圾或废弃物桶后,用水冲一下,使餐具上的食物残渣得到较好的清除。餐具洗涤剂必须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