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陶瓷历史 > 民国陶瓷民国陶瓷的年代特点

民国陶瓷的年代特点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6-18

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瓷绘名家艺术个性的释放和发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现代绘画形式的感染,社会风气民主化、平民化、人本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上流社会的各种特殊需求等,民国瓷器在品种的创新和开发方面、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方面,成绩可观,硕果累累,充分体现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雅俗共赏的时代文化特色。

民国仿古陶瓷

清晚期到民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的高峰期,其规模、质量和产量均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以青花、五彩、粉彩为主流。一个原因是官窑败落以后,窑工流散到民间,以前民间不得制造的御器,现在随便烧造了,仿官窑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二是利益趋使,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没有不仿的,数量极其庞大。

颜色釉陶瓷本是官窑控制最严的品种,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种。有些品种即使官窑烧造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到了民国时期,仿制康熙豇豆红、郎窑红、钴蓝釉的产品出现在古玩市场,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其他如茶叶末釉、窑变、青釉等均可与官窑媲美。低温釉彩如黄釉、绿釉、胭脂彩等均被古玩商誉为“毫无俗气的名品”。河南神垕在民国时期找到少量古代钧窑釉料,仿制过钧窑产品,釉色与古代钧窑无二,可惜造型差距太大,甚至还有不少臆造之作,如农民起义用的大印等,除了收藏和研究价值,不可与景德镇仿古瓷器同日而语。

青花

主要仿品是明晚期官窑和康熙时期产品,造型、画工、呈色几乎乱真。明早期的有孙瀛洲仿品,但是青花呈色灰暗,是研究者早期的尝试之作,传世品少见,极具收藏价值。到民国时期,进口钴料便宜,南北方均广泛应用,俗称“洋蓝”,呈色浓艳,若化验成分,反而与古代“苏料”极为相似。

彩绘

五彩主要是仿明晚期和康熙作品,多数流传到国外,造型、画工均得前朝神韵。粉彩和珐琅彩也有仿制品,前者画工精细,如果不是官窑改制,这些画匠应该都是御窑厂的“大内高手”。后者主要是仿制康熙珐琅彩作品,颇得神韵。

刻瓷

乾隆帝一生写了几万首御制诗,有关陶瓷的诗多命造办处玉匠刻于瓷器上,可谓开刻瓷先河。到清晚期以后,以钢钻或钻石作为工具,在烧好的白瓷上刻画山水人物,别具风格,成为新的陶瓷装饰技法。

雕瓷

雕瓷实际是刻花和剔花工艺的延续,于瓷器坯体上雕刻花纹,形成浮雕效果,清晚期开始成熟,雕刻山水人物,“辙喜仿象牙、竹、木之釉,所雕之竹林七贤,东坡赤壁,垂杨条马为多”。清晚期名家有陈国治、王炳荣。光绪时期有李裕元,作品不上釉,称之为“反瓷”。民国时期,雕瓷以福建游蛮子(或称游长子)最为着名,“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几乎所有雕瓷艺人群起仿效。游蛮子还擅长捏相,对人目视手捏,惟妙惟肖。与游蛮子同时期的李东山,四川人,创作能力更胜一筹。

陶瓷雕塑

佛像瓷雕本是福建德化窑的拿手之作,明清以来即有德化工匠到景德镇传授技法。清末民初,景德镇的瓷雕仍以锥拱、玲珑、镂雕为主要技法,在人物雕塑方面则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人物衣纹及人体结构改变了以往呆板单调的风格,更显生动活泼。如“送子观音”颇受国外欢迎,尤其在日本供不应求。此外,现实主义题材的瓷雕也流行一时,如以“蚕食”揭露日寇侵华的狼子野心,以“太白醉酒”揭露当政者腐败,以“和尚背尼姑”批判封建迷信等等,颇受市场欢迎。

醴陵釉下五彩

湖南醴陵釉下五彩是民国时期新创新陶瓷装饰技法,与青花釉里红一样均为釉下彩,但是色彩更加丰富。

分享到:

分享到:

商周时期就有瓷器出现


我国商周时期便有瓷器出现,一般来说,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商周...更多>>

陶瓷名家CERAMIC COMMON SENSE

陶瓷名家毕德芳


毕德芳: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女,原籍安徽省歙县,1946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一陶瓷美术世家。其祖父毕伯涛为...更多>>

陶瓷名家周国桢


周国桢,教授。现代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家,雕塑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理事)。1931年生,湖南安仁县人。先...更多>>

陶瓷常识CERAMIC COMMON SENSE

正确清洗陶瓷餐具的方法


陶瓷餐具上残剩的食物倒入垃圾或废弃物桶后,用水冲一下,使餐具上的食物残渣得到较好的清除。餐具洗涤剂必须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