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匹彩绘陶马高60厘米,呈站立姿态,体型健壮,造型稳重,颔首挺胸,双耳直立,两眼圆睁,嘴部微张,背脊微凹,臀部圆厚,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马尾下垂,在梢部挽结,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马通体彩绘,以枣红色为主。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彩绘陶马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雨之后,色彩依然亮丽鲜艳,彩绘颜色均为当时的天然矿物颜料。尤其是在马头和马背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陶工匠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了马具的形状。至今为止,马背上的这些图案依然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称为马鞯。马鞯是马鞍的前身,它是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的,因为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
仔细观察这匹陶马,马的头颅、躯干、马腿三部分为分别模制。马头从头部正中沿马鬃左右合范,头腔中空,内部胎体可见明显的人为按压痕迹,前后合缝后,再修整成型;马身为上下合范,以马身中部为分界线,体腔中空,胎体内有明显的人为按压和合缝痕迹;马腿为实心模制,在断裂的马腿横截面可见有直径0.5厘米左右的孔洞,直通马腿上下。推测此孔洞为定型用,因马腿在合范后泥质尚软,其形状为上下宽,中间细,在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故用一根木棍穿透并支撑马腿,使其不会容易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