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鉴定多靠传统“眼学”,但每个人的文物修养及知识储备不尽相同,因而对文物真伪的鉴定往往没有定论,再加上各种赝品流入私人博物馆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国内尚无“毫无争议”的文物鉴定方法,因而一般藏家更不能轻信青花瓷鉴定的结果。鉴定队伍混乱,有的理论不够,有的接触实物不够,导致假结论满天飞。而近年来兴起的科学文物鉴定检测法,如热释光、能谱仪成分分析、痕迹检测、生物学检测等,也并不完善,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青花瓷鉴定,不仅可以通过造型、图案、工艺等方面进行,通过分析研究材料以及烧温,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悉,清初五彩瓷器的烧温大约在1300℃或略微偏上,而在唐宋时期,因材料的耐温性因素的影响,很多窑口达不到这一高温。南宋官窑与汝窑的火候则大抵相似。据了解,郊坛下窑的烧成温度在1100℃-1220℃之间,老虎洞窑烧成温度为1150℃-1260℃。晚唐、五代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北宋时期烧温有一定提高。宋湖田窑影青瓷烧温在1100℃-1150℃左右。宋湘湖窑影青瓷在1200℃左右。主要是南方瓷石为高硅低铝因而火候不高,1200℃即可成瓷。其化学特点不同于之后的原料高铝低硅,火候上温度有100℃的差距,除了瓷石,还有助熔剂与铁质含量不尽相同的缘故。
烧温高与烧温低所烧制出的瓷器是不一样的。烧温高的瓷器,用手指轻敲,声音往往清脆悦耳;烧温低的瓷器,声音不如高温烧制瓷器清脆,稍显沉闷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