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彩绘,是在宜兴传统的泥绘、堆塑的基础上产生的,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它吸收了景德镇瓷器的粉彩装饰技法。艺人用低温釉色在紫砂烧成品上堆画花卉、山水、戏曲人物等,经800℃~850℃烤花而成。有时还在烧成的紫砂器周身施满釉彩,叫上满釉,通称为“炉均”。《景德镇陶录》称:“炉均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釉彩的生产方式如下:先制熔块釉,选本地石砂(内含长石、石英)、硝、砒,按比例放在柑竭内,经高温12000C锻烧,熔融的流体在增祸底孔中滴出,落人凉水中,经急冷凝结,形成青白色的熔块,粉碎熔块,加人适量的铅粉,球磨成细粉,制成低温白釉和装饰彩釉。1980年,李昌鸿、周志宣、蒋敖生等人又制出无铅釉,以40%的石英、22%的长石和定量的错英石、石灰石、氧化锌、硼酸、硼砂、少f酸化理,经1200C高温锻烧成熔块,粉碎后,过20目筛,加人2%的苏州土(三氧化铝),生料、熟料各半,制成高温乳白釉。这种釉不是用于彩绘,而是用于紫砂器皿坯内施挂的白釉。
紫砂彩釉装饰和炉均产品,另有一种流光溢彩、富丽华贵的艺术风味,在紫砂工艺史上到典一。富有宫廷和贵族色彩.但是也因此掩盖了紫砂本身的质朴和含蓄,所以仅仅流行一时就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