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官窑精品。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应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误区二:按图索骥,比照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往赝品上凑。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中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像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误区三:总想捡漏,生怕漏掉稀世珍品,宁肯掏钱一搏。仿伪者利用目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做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误区四:对收藏品的定位太高,不切实际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落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真品的距离。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及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