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时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其式样千姿百态,有仿古铜器造型,仿花果等紫砂象生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装饰风格发展到了顶峰,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层出不穷,因器思变,可说是集中了中国陶瓷工艺之大成。值得一提的是官窑和宜钧窑,由于皇帝的爱好,此时出现了宫廷指定烧造的皇室用器,高贵、华丽,工艺繁琐独特,有珐琅彩绘,描金,皇帝御题诗等,品位极高。宜钧釉紫砂发展也达到了高潮,釉色丰富,有仿钧、哥、汝窑等。紫砂器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期。
1、原料材质:紫砂材质常见铺砂,沙料较细而匀,泥料色泽润活,手感细滑,如熟豆沙泥,易出包浆,色彩绚丽灿烂,极其丰富。
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磨子加工,故泥料较细,约50目—60目,在20倍放大镜下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较平整。烧造采用龙窑,温度较均匀,由于技术提高,故无过温、欠温的现象。声音基本上为“哨哨”铁器声,朱泥例外,在30倍以上放大镜下看,胎骨结构为玻璃体。
3、制作工艺:采用拍筒身和镶筒身,也有制壶大家坚持以手捏为主。如陈鸣远、邵旭茂等,壶身无指螺纹。此时期流相接处位于壶身中部偏下,流下弯曲弧度较大,把的形状较多,但比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细变化不大。流、把采用明接与暗接,接口修饰均较好。基本为独孔,汉方等较大型壶为直排长孔和双眼、四眼孔。一般圆壶在手工加工后,当紫砂坯体尚未完全阴干时,外壁在木盘上轻细修刮,达到精圆。
4、艺术风格:清三代作品,造型丰富多彩,制作精良,富丽堂皇,均不惜工本,充分体现了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清三代的紫砂大家有陈鸣远、惠逸公、邵旭茂、王南林、杨季初等人。
5、印款:均为篆体方印,金石味很浓,一般在底部,盖内少有,把下印很少见,刻款为钢刀刻之,在底部,还有楷书刻堂名款。
此时期名匠有:陈文居、陈文伯、陈子文、葭轩、郑宁候、虞荣、邵玉亭、陈荫千、陈汉文、张怀仁、杨季之、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陈觐侯、许文龙、王友兰、华凤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