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彩陶故里甘肃临洮县的许多小村庄里,“藏”着一个个传统制陶的手工艺者,而那些立在各家各户门头上的陶罐,也成为村子的特殊象征。
走进一个门头立着许多陶罐的农家小院,28岁的闫小虎正在忙碌地和着泥巴。他介绍,制作彩陶是个技术活,自己虽然年轻但已经有14年的制陶经验,在临洮还小有名气。他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手艺,现在凭此手艺生活,一年收入约30万元,盖起了小二楼、买了新车,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选泥、和泥、打胚、打磨、绘画、烧制成为成品,这个过程大约需2天的时间。这些现代版仿制的彩陶工艺品,正成为一种马家窑文化的标志流向民间。
受气候温度影响,每年开春后他们开始制作,一团团泥巴,经过他们的双手,不到20分钟就会变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陶罐。早先出土的彩陶罐已经成为稀罕物件陈列在博物馆,而这些现代版彩陶虽然形状、色泽、花纹都与以前的相同,但不具有历史价值,更无研究价值,只能作为工艺品收藏。
闫小虎说,他仿制的彩陶大多是依照博物馆以及书本中的样子制作的,彩陶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盆、钵、壶、瓮、罐等器形,图案有垂幛纹、水波纹、同心圆纹、重叠三角纹、漩涡纹、蛙纹和变体鸟纹等上千种花样。
在闫小虎制作陶罐的过程中,安静的小院中,他的母亲和媳妇在温暖的阳光下拿着细毛笔,蘸上红色的颜料,开始绘画,不到几分钟,陶罐上出现了美丽流畅的图案,经过12小时烧制后这些红色颜料就会变成黑色,并永不褪色。
彩陶是古人留给后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最直观的马家窑文化遗物,仿制品广为流传,使马家窑文化发扬光大。作为纪念品销售,不仅带动经济,也可发扬马家窑文化。